台商將在供應鏈重整中 扮演關鍵角色
疫情肆虐下,西方國家有意進行產業鏈的重新布局,大陸產業也將被迫重新建構新的自有產業鏈。台商可望在產業新趨勢下,扮演關鍵的地位。
反全球化趨勢
近20、30年來興起全球化運動,依循著比較利益法則,已開發國家將製造業大量的轉移到開發中國家,其中又以中國大陸受益最大,成為世界工廠。在專業分工下,全球享受低廉的產品,但也產生不少問題,造成已開發國家產業空洞化,製造業工作機會消失,貧富差距惡化。
多數的國家都以大陸為主要的生產基地,大陸工廠一出問題,許多產業的全球供應鏈就可能出現斷鏈危機;三月後歐美疫情惡化,爭搶大陸製造的口罩、呼吸器與藥品等戰略物資,即使出高價也無法滿足龐大的需求,加上部分大陸產品還有嚴重的瑕疵,都讓各國付出慘痛的代價。各國才警覺過度依賴大陸的嚴重性,二年來美國以高關稅迫使北京當局改善不公平貿易問題,倘中共祭出切斷藥品供應鏈進行報復,美國立即面臨醫療資源斷鏈問題。
對產業可能的影響
已開發國家開始將經濟安全與國家利益納入成本考量,將會不計代價,協助企業進行去中國化與去長鏈化,力推製造業回流與產業鏈分散。將對產業產生衝擊,可能有以下之影響:
一、中美產業脫鉤:貿易戰造成中美兩國長久的產業合作關係發生裂痕;新冠疫情衝擊下,兩國不但沒有強化合作以對抗病毒擴散,還相互指責、甩鍋,雙方不信任度加劇,將加速中美產業脫鉤。
二、持續圍堵大陸:美國憂心中國大陸科技挑戰美國世界領導地位,將持續圍堵「中國製造2025」的發展,並將華為列為首要目標。美國還呼籲歐洲與中東國家抵制華為,不要使用華為的5G設備,然而效果並不佳,但隨著疫情惡化,有些國家(如英國)似乎有意轉變態度。
三、降低對紅色供應鏈的採購:陸企在政府積極扶植下,實施進口替代策略,在許多領域逐漸取代台商的地位,「紅色供應鏈」儼然成型,消費性電子產業諸多中間財供應已由大陸掌控。疫情衝擊下,實施產業脫鉤趨勢下,紅色供應鏈將是首要被檢討的對象。
四、品牌商鼓動台灣的代工廠外移:美商在中國出口產業雖然不多,卻仰賴大量的台廠例如鴻海(富士康)、和碩、廣達、仁寶與緯創等進行代工,這些代工廠幾乎都是中國大陸出口的要角,如果他們轉移生產據點,對大陸的製造業將是重傷害。
五、禁止陸企併購:防疫期間國際上提高對陸企的戒心不減反增,各國防範陸企趁著疫情併購戰略性產業。如德國聯邦政府已決定修改《對外貿易和支付法》,嚴審阻止外資趁疫情收購被打擊的德國敏感企業;日本修訂《外匯法》,禁止外國公司收購日本與傳染病相關的先進醫療設備(如疫苗、藥品和呼吸器)企業,都是箭指陸企。
台商新商機
疫情後產業鏈與產業趨勢將有所調整,開創出新的商機,由於台商在智慧製造經驗與小量多樣的彈性生產上有其優勢,可爭取西方國家製造業回流的商機;大陸也可能被迫建構自主供應鏈,也須仰賴台商的製造與研發能力。
首先,加強台美合作:近年來台灣與美國產業合作逐漸產生加溫,從單純以成本考量的下游的代工廠或關鍵零組件供應商,部分台商已提升為戰略性夥伴,可參與其研發與商品規劃。供應鏈移轉上台商亦能扮演重要角色,蓋台灣係先進製造領域的佼佼者,加上外商對紅色供應鏈有疑慮,工業國家欲讓製造業轉移,就需加強與台廠合作,與歐美大廠在本國成立合資廠,甚至將台商納入回流補助的行列,加速落實其製造業回流的政策。
其次,參與大陸自有供應鏈的建置:美國家若大量回流,或防堵大陸科技產業,將危及其產業的發展。將推動技術自主,建構新的中國自有供應鏈,降低美國動輒制裁的壓力。然大陸製造業偏向下游組裝與低階製造,欲走向技術自主並不容易。也需要強化兩岸產業合作,打造新的技術。尤其台灣在半導體等領域有其國際領先的優勢,更是大陸亟欲合作的對象。
職是,政府不應僅消極紓困,而應積極輔導企業轉型升級,並統合台灣上下游能量,提升國際競爭力,提早布局供應鏈重整商機。
新聞出自: 中時電子報 工商時報 曾志超中華經濟與金融協會副秘書長
https://www.chinatimes.com/newspapers/20200603000200-260209?chdtv